新闻发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姚梅龄论伤寒论原序
TUhjnbcbe - 2023/10/11 17:33:00

首先跟大家说明为何要讲原序。第一,原序往往交代了作者作书的目的。第二,原序是作者作书的基础。它交代了作书的背景资料,如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生活背景、现实背景从科学技术来讲,书往往要有理论,要摆事实,讲道理,那么它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呢?是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伤寒论》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疾病,探讨对人体的基本认识,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如果医学能上升到系统的认识疾病,那么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疾病,没有一种疾病能够独立存在。西医的疾病分类,可靠的证据里,第一是病因,第二是病理,镜下细胞先后的改变特征,这两条最可靠,其它都是作为参考。它认为这两条肯定站得住脚,可惜,感冒就站不住脚,因为西医现在已经做了大量实验,至少种病*可以引起感冒,从这个角度来讲,感冒违背了西医自身的逻辑。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分门别类研究的学问,这是直义。分门别类就是把问题一个一个单元化地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每一样事物,而且能达到比较准确的认识每一样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严格说科学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跟我们讨论疾病有什么关系呢?疾病分类也是人为地分类,从西医的原理讲,感冒至少有一百多种,那么从中医的原理来讲,感冒有无穷种。风寒热湿燥暑,有6种,入卫分、营分、气分各有不同,病因相兼、病机相兼组合起来有多少种?讲不完的,所以说讲方证派是不合理的。

“法乎上者得乎中,法乎中者得乎下”,方证对应只能对于初学的医生有帮助这是发乎下。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科学,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帮我们认识世界,使得研究的领域扩大化、精确化、深化化、放大化、客观化。客观事物都是混杂在一起的。我老举这个例子,什么叫土?你讲得清楚吗?它们混杂了多少元素啊?世界就是这么混杂的,科学要研究混杂的世界,不分析是不行的;但进一步看,从发展的角度看,仅有分析科学就不够了。科学本来的价值就是它会不断进步,阶段的科学的结论是唯一的正确!科学的真谛在于质疑,所以这次我们国医书院的培养目标上写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科学的出发点在于质疑,所以它才会永远进步。

从感冒来讲,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来讲,现在的观点,它就不能成立这个病名,感冒是一个混杂的观念,是一个人类无可奈何,退而求其次的一个不高明的疾病命名,或者叫疾病的分类,而中医的表证比较高明,我们争取将来谈表证的时候跟大家谈清楚对疾病的理解,认识疾病的出发点,张仲景在原序中也交代了。

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原来的慢性肾炎、急性肾炎,现在至少分出十几种肾炎,这样分还不够,这样分胶柱鼓瑟,西医都不知道。本源一错,万律皆失。固定的疾病分类模式,尤其是现在,不但疾病分类固定,还巴不得疾病分类与疾病治疗挂钩的固定,中医可不是这样。那么退到这样的固定,就是大退步。

《伤寒论》的序跟所有负责的作家的序都会谈,从哪个角度来论述疾病、认识疾病。原序的第一个目的是讲这本书的基本的出发点、基础的认识,如果这些基本的认识都不懂,就算深下去,你也是茫然。入门不读原序,你就很难读懂这本书,因为你基本的考虑都数助病没有。所以目的是教大家怎样读书,看书必看原序。

原序有很多种,我们是讲负责任的作者会进行这方面的交代,其他人的序价值比较小,容易误导,因为中国人的官本位制社会时间很长。官本位制思想普及到了各个学科领域连老百姓都见人都“打哈哈”,所以有人写的序都是捧场的序。原序不读,原则上你读这本书很容易出问题,何况仲景是位极负责的人,极有才华、有仁爱之心的人,何况这本书是经典的原序。目的教大家读书,并不说我书读的有多好,而只是酸甜苦辣我们尝到不少,我们是过来人,我们误入过歧途,走了弯路,意图是不要你们走这条路,少走弯路,这样才能比较容易读懂它的真谛本义,最高的境界是读出书外之意,可以推而广之,可以深化可以联系实际。

终身学习是有效的,那么怎样终身学习更有效呢?所以刘红宁书记提出,我们的培养不光是要给知识。我们讲鉴别症状诊断学,补大家的知识空,这肯定没错,这是前人成熟的经验总结的理论。你博采了人的主要成果,一个人贡献一辈子,能有一点贡献都不简单,点的贡献都掌握了,你接近活了辈子,这就是学习。你可以比古人进步的速度更快,起点更高,效用更好,学问更大,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不可能人家真的已经总结出来的基本正确的东西,你去从头开始研究。如果你没有发现里面的问题,没质疑到要点,你就不需要从头研究,你只要善于学习。刘书记提出,我们作为老师,最主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大家如何去终身学习,关键是授人以渔,也就是授人好的学习方法学到真知识,在认识论、方法论找到实实在在有用的办法,这才叫善于学习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我很珍惜我下放的时间,我在大队医疗站待了整整一年,跟草药医师学习,至少学到了4、5手本领,这个不是代表具体的方法,尤其是学到了大观念。越有水平的人越善于向别人学习,其次是善于发现对方的问题,提出质疑质疑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逻辑上这是成立的,事实也不能自相矛盾。

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读书,尤其是经典,逐字逐句的读,一个字都不要放过,虽然后世对经典的评价有点文学性的夸张,比如说张景岳赞美伤寒论,字字珠,每个字都是珠,都是美誉,这是文学性的夸张。但是对经典来讲尤其是对《伤寒论》来讲,基本吻合,要字字句句读,你只有字字句句读,仔细的深入的研究,你才会觉得泛读的要命处。

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不会看发烧,基本上就不会辨证”。你们毕业的时候,我们会拿发烧的病人来考你们,如果10个你退不了5个,就不给你们岐*毕业证,这就是我们质控的标准,我们产品检验的标准。发烧病太多了,它是常见病,你的临床基础是否能过关能否治发烧是一个衡量的标准。

为什么中医被边缘化?一个省有10医院,1医院,中医跟西医病人数比1:10可能都达不到。我们有些老师站在台上,曾经号称过,我认为中医只能站在辅助的立场上,他代表不了中医,因为没有那个水平,边缘化的原因之一是你不会解决常见病,其次危重病人你不敢解决,你也不会解决我们为什么要开疑难危重病症学习班呢?至少在我的眼里,发烧的病人西医硬不过有水平的中医。危重病人要是没有中医参与,至少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冤枉死的。我们发烧有数据统计,危重病人没有大数据,但是是根据我亲身参与的体会,西医讲必死无疑的重病,我们抢救成功了好几例。我急重病看的多,为什么?我下乡在农村,这是我事实的经历。

中医是什么?有的国医大师一天到晚讲中医之道,其实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中医的文化背景,中医的认识论及方法论跟西医不同。另外中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的生命认识,对疾病的认识确实跟现在的医学有较大的差距。应该讲中医之道,但不是那样讲的。好为人师的人他有点滴的体会,他就要讲出来。讲出来很好,但他要夸大,这就完了。没有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没有大数据大样本的基础分析,就很容易犯这种错误。

同学们千万不要好为人师。自己迷信了,某些观点迷信了,接下来就好为人师,这是个问题,一旦陷入到迷信,就没道理可讲。什么事情都收不进眼里,什么话都收不进脑子里面,那就糟了。应该找出差别,查摆论据,再回过头来到临床事实去看,没有论据的论点是空的,相对论点要比较充分,逻辑上要充分。这里的问题我们结合原序来进行解释,我逐字逐句谈我的体会,内容可能会比较丰富,相当的深入。

曾有人问了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看过哪个学科为了提高水平,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素质,为了提升创新,要回过头来读一千八百年前的书,为什么中医就要读古书才会提高水平呢?”不能讲这不是一个问题,虽然他们也学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些哲学家的基本原理,而且在讨论一些高级问题的时候都会回归到原本讨论的问题上,但是像中医这么强调读四大经典的只有一家,为什么要复古,为什么要读古书呢?讲完原序大家会明白,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伤寒论》的疾病观,认识疾病的方法它的疾病分类准则和方法,处理疾病的方法,都领先世界一千八百年。”我们来共同学张仲景的伤寒论原序。看看你们读出了什么?我读出了什么?对你们是否有帮助?

第一节:论德

德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做学问的人的基础。没有德,学问肯定做不深,为名利地位所累,就容易走入岐途。你治好了一个病,就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在社会上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没有道德做基础,学问肯定会做糟。

岐*国医书院的目标是培养名医,我们有这个底气吗?我基本上有底气,主要是因为我父亲姚荷生老先生奠定了我们道德、学问和技术的系统基础。我在井冈山会议上讲,望后抗菌素时代,发烧的病人首先能想到你们,首先能找你们。希望我们中医主要是站在《内经》与《伤寒论》的基础上,来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希望中医处理疾病的理念和系《伤寒论》六经表证辩治统理论影响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这也是讲《伤寒论》的目的,我们要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一、大爱与小爱

张仲景批评当时社会那些“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的人,“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没有大爱与小爱,不懂得爱人,这个人基本上没有道德。作为一个医生,如果不同情病人,不懂得爱护病人,他没有资格当医生。我们研究生就有一二个特例,我不准他们上全班,只能上半天班,如果上全班我就扣他的工资。如果我们卫生机对自己同事的身体都不知道去爱护和照顾,如果我们研究室的医生也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你没有资格待在我们研究室里。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仲景有大爱仲学问做得好,做得大,成为一代宗师。严格说起来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到位,我坚信张仲景一定会成为世界上贡献最大,被人敬仰的科学家之一。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这都是大爱,一个进而不能爱人知人的人,退而不能爱身知己的人没有前途,最多就是鼠目寸光。深圳蛇口石化的一位总裁跟我很熟,我劝他不能为名为利,根本劝不动胡吃海喝,忙得跟疯子样,劝他退而爱身知己,他才不理我。结果92年就死了,拉着我的手,“姚教授,我怎么办啊?”他自己后面悔悟:“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身体是真的”,可惜已经肝癌广泛转移了,一发现就慌了阵脚,真的是“委付凡医”。

仲景伤感,但他伤感的结果不是逃避,而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不看病救人,还带学生写书,没有稿费,没有评职称,只有劈竹子写字,写错了还用刀刮写好了还要用防腐的牛筋串起来,真是大爱!学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学术的泰斗基人,首先要学他的德。

西非的埃伯拉病*跟我们中医有关吗?为什么联合国要派救护队去?因为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即使有风险,医生也要去,怎么会跟中医没关系呢?姚荷生老先生80多岁都还在带伍炳彩、邓必隆、肖德发,医院的住院部,专门收治肠伤寒;邓铁涛89岁穿隔离衣,带着一帮中青年去救非典病人,这是什么?是德!德是根基,其次才是技术汉有这种基本的道德,学问做不大,做不了好医生。

二、尊重生命

张仲景批评当年不少人“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而不顾,舍命地追逐名利且十分痛心!不要轻视这点,不尊重他人生命,不尊重自己生命的人,不可能当得了好医生。我年青的时候有点这个味道,我敬业,不要命。高考一个生物学的题目不会做,个化学基名都写不出来,还有一个物理定律忘了,我想完了,羞死人了,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只有百分之六的录取率,何况我父亲是右派分子,我就关在家里写日记,读历史书结果闷出一个结核病,这样轻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肯定是不对的。

我们要接收历史的教训。举个例子,西方有个历史学家是这样评价希特勒的“他了所有的优秀领导人的素质和品质,但是他没有做人的基本品质”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执*的时候,美国青年人的失业率45%,他仅仅执*2年全社会的失业率为零,是有才华,但我认为他是偏执狂,他没有一个起码的做人品质,不尊重生命。犹太人都是他下令杀的,那个时候钢铁紧张,要求发明最便宜的杀人办法,于是发明了*气,这是尊重生命吗?我们不能与之同伍!

三、反对惟名利是务

“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等等,这些都是张仲景的千古绝骂,可见他非常反对惟名利是务。

人特别怕孤独,每个人都在意社会对自己的公认,这就产生了追名。要求生存,物质就不能短缺,到了冬天要多储备,连老鼠、蚂蚁都有储藏的本领,人类更有。追逐名利是人类的本性。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太过和不及都会出问题,如果追逐名利太过,甚至惟名利是务,那就糟糕了,必然会走到做学问的反面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

要懂得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只要满足了你的基本需要,你就不能太贪婪,这是我的看法。否则你就没有时间精力,没有动力再去研究学问。如果张仲景惟名利是务,他就绝对写不出《伤寒杂病论》,用现在的话说那是赔本生意。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仅是高等动物,他有理性,这个理性包括理想和知识,甚至包括技能。我们中国的学者在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第一条就是能够尊重他人的利益。首先对生你养你,毫无保留抚育你的父母,你要有孝心。如果没有孝心,不可能有大爱,这是先秦诸子都认定的孝道。有时间、有机会做学问,能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要名和利,回归到一个普通医生哪里会吃亏!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尽可能多的救人,不分贫富贵贱,社会地位,如果不从这点出发,你的技术和学问就不能到达顶尖水平。有点成绩就洋洋得意,欺负百姓不懂,这是要不得的。当今医患关系紧张跟医德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苏格拉底有医学生誓言,就是要忠于誓言,仲景的序可以看得出他具有崇高的职业操守。孙思邈写过大医精诚,医学生应该把它作为医德教育的标准。德是良知的基础,医院、学校以及个人,永远不能以牟利为目的。

第二节:论识

我所讲的识即见识,见识是基于才、学基础上的指远见卓识。道德是基础,见识很重要,张仲景建立了包括学科上的大见识、做人的见识、做医生的见识,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至少现代医学某种程度没有张仲景认识得透彻,忘了生命的基本规律。

“善诊者,察色观脉,先别阴阳。”脉诊不过关会经常漏诊误诊,可能会导致虚实错辩、阴阳错辩。大家都知道脾胃是导致*疸的关键脏腑,但仅仅只在脾胃吗?脉弦不管,痛也不管,偶尔发热也不管,但见一症便是,凭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现象,思考过吗?没有没用的症状和体征,只有现实解释不了的医学理论,即医学理论落后于疾病的性质观察,如果“但见一症便是”,那就确实谈不上观察。某些疾病西医的指标非常要紧,但那只是一方面。中医的诊断不局限于一方面。心理疾病的人为什么拒绝与人交往有的是反《伤寒论》六经表证辩治感,有的没精神,有的是没兴趣,但他们的机理不同,西医单纯确定一个病种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见识,见识很重要,否则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旦建立了一定的见识,这辈子的方向就有一个定型模式,会影响你一辈子。孔子有句话:“四十而不惑”,我认为是“四十而不惑,四十而大惑”。如果前二三十年积累的得的总结是对的,那么四十岁以后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会加速度的前进,所以叫不疑惑如果四十岁得出的总结是错误的,那就是大惑了。

一、主张“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仲景强调要留神医药,医生甚至整个社会都要留神医药。张仲景是经方之祖,那个年代的方子很少,《五十二病方》比较局限*物矿物用得多,主要是延年益寿,现在很多已经被淘汰。

方剂本身就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所三方面有机综合性质所设立的综合治疗的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关又有独立性。张仲景经过艰苦的摸索,总结了方,所有方子都非常有实效。针对病因病机病所结合方证来考虑疾病的还是张仲景,其选方经过了1年的检根本不存在过时的说法。我们的用量相当于张仲景的三分之一,但疗效相当好。经过我的观察和实践,十二经皆有风湿火*的患者,只有采取综合治疗的模式才行,西医是很困难,它强调特效药,但特效药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没有用的,虽然西医也强调综合治疗,但跟中医差距很大。

二、治病要分先后

《金匮要略》里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谈到治病有先后,为什么治病有先后?因为病有先后,有来龙去脉。现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一把一把的一起吃药这种治疗是无序的,因为没有分先后。学习要循序渐进,任何事情都有先后。发病机理、发病原因,是什么样的前提才造成现在的疾病,如果只治现在病,就会妨碍发病机理。比如肺炎,免疫力降低是老年人肺炎的发病关键之一,但免疫力因素并没有纳入临床实验要求,抗菌素的应用只针对细菌,却忽略了对免疫力的影响。只看现状,这样对疾病就没有系统的认识。有些病是前面的病引起的,先后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心包积液与肠道糜烂有关吗?我认为是存在关联的,上焦的湿邪可以下移到下焦,始于上焦,这样的情况要先治疾病的源头。但也有先治标的,那要另当别论须分轻重缓急。见病知源,张仲景强调疾病的源头,没有哪本书有那么全面。“表不解者不可下”,它疾病的源头来源于表,比如风湿郁表,我们治疗的时候要用防风这些解表药,这个时候就要慎用大*,先重在解表,再清里,先后是《伤寒论》里的大见识。

见识是奠定了一辈子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的步骤、努力的方法,是你能否能达到理想彼岸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的大师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却不知道西医是怎么回事,他中医知道的多,所以就认为中医比西医高,西医讲他有胃癌要开刀,他认为那仅供至可以不屑一顾,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跟我一样。上半年,几位呼吸科专家众口一词讲我是肺腺癌,当时住院的第一晚我就没睡着我心想,我傻了,胡思乱想千什么,我应该来给自己看病,把自己当做我的病人看病,客观点,心平点。接下来我列出11条证据,来否定这不是腺癌。所以我批判最新版CT教材,不懂中国文化的知常达变,不讲常,专门讲变。我们在认识疾病的时候这样,就如那位大的见识变成了对西医实证性的证据不屑一顾顾,结果自己都丢命。见识不但决定了自己的学术向,甚至还决定了你能不能正确处理你的至亲好友的病。

见识是以学问做基础的。没有学问做基础,就很难有很正确的见识,很难有高屋建瓴的见识。它又决定你这辈子的学习方向、努力的方向、职业的方式,所以见识非常重要。我们有些医生年记很大,病人不少,就沾沾自喜,我认为这不足为凭。医生病人多不多,名声大不大,光环多不多,尤其是中医,不足以说明问题,一定要有一定的数据样本来说话,西医的现代科学是对的,它有大数据。现在有的医生治好了一个病可以讲一辈子,讲得年轻人热血沸腾,这样只讲成功,不讲失败这就很不客观。要真正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疾病、认识疾病,乃至多数病在你手上都得到了彻底的医治,这才是好医生。我们统计了《伤寒论》数据样本至少有七八百例,他才敢写书,成功的,失败的,此为难治,必死等等,他都写上去了。张仲景相对我们现在中医界的任何一个人来说,他都更接近于现代科学。所以一定要有统计学,至少要有一定的数据样本,要向仲景学习。这个见识一定要有。

在临床上,其实外感病以及外感病失治、误治留下来的病,可能至少有六七成以上,但现在中医普遍不会医,所以中医的边缘化是必然的。我们岐*书院不能走这条路,我们岐*书院的毕业生一定要会治时病。

系统认识疾病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把疾病逆转到正常的自然生理状态,这就是中医的主线,是中医认知疾病和处理疾病的主线。这种见解没有,一下就完全套入西医里面,但是终究属于邯郸学步,你赶不上现有的西医,又丢了自己的中医优势。如果中西两套都掌握得好,就可以变为优势。

三、正法眼

正法眼就是思路要正。这个不好公开提,中国人本来就提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搞科学是求真求实,但中国人的毛病是什么都把人情放在第一位。什么都讲究客气。我叔祖公就有这个毛病,人家来请教他这个病怎么医,他会先跟人家讨论这个病、证是什么性质,但多数的医生没有正确的思维和辩证的办法,就会凭自己一点理解,或者谈偏甚至谈错,用南昌话讲叫“乱掐”,姚国美脾气好,从来不说人家“乱掐”,而是很客气地讲,“是的,是的”,哪怕他完全跟人家相反,但是首先肯定对方跟自己相反的意见是对的,为什么?要客气,中国人这毛病很大。

科学要争鸣,在争论上达到认识,趋于正确化,深入化,前提是大家要趋于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爱因斯坦和波尔在三年一度的物理大会上的争论。因为争论波尔服安眠药自杀了,爱因斯坦也非常伤心,早知道就不要争了,结果导致好朋友波尔失望而死,像这样的铁哥们在真理面前谁都不让谁,这才是真学问家。中国就缺少争论,两位大师坐在一起不谈论学术,交杯换盏,这不利于学术的进步,所以我们一谈正,别人就会生气,会误读,会失望地认为:“你那么正,那我就是邪喽?”真正医学走上轨道,中医是以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为标准,他就落到了实处,为什么?有实证为基础,医学就站得住。

将来你们是否能找到工作,生活条件是否能得到改善,全靠你们能不能解决患者的疾苦,有没有实际的疗效,因为疗效才是老百姓的需要。那个时候抢救非典,中医连门都摸不到,但中医思路对,方法对,零死亡率,而西医死亡率很高,为什么呀?大家想的明白吗?等你学通了知识积厚了,你们的认识才会正,你们的学术才不会走歪,才不会跟我所讲的一样,病人一坐下来,先跟人家算命,张仲景从来不问这个,相比之下,他们是歪门邪道,为什么它不是医道,哪怕算得正确。

有许多人谈论中医之道,认为中医之道其中一个就是中医不是看病而是看人,因为他认为中医根本不是围绕着认识疾病,而是认识生命。他认为认识生命是中医的正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都是对正常生命的认识,完全正确。但认识生命跟认识疾病是矛盾的吗?我们先讲逻辑,再讲事实。中医围绕认识生命就排外了认识疾病吗?疾病是什么呢?从本质上讲,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疾病是一个异常的生命过程。慢性病活了三四十年,这不是生命吗?不是疾病吗?它只是异常的生命而已,当然这种异常是对人体有害的跟常人不一样。对于这样的生命过程,认识生命怎么可以排外认识疾病呢?这里面是有逻辑混乱的。若中医只是认识正常认识异常生命,那张仲景辨脉证做什么?他不是认识疾病是认识什么?这正是通过认识疾病来反推认识生命。他在《金匮》里面讲,“人禀风气以生,风气亦可害人,亦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禀风气以生是正常生命,风太过亦可害人,可以致生命变成异常过程,也就变成疾病的过程。它基于正常生命过程认识疾病,所以我们要纠正大家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失和就不健康,所以正常的生命是阴阳平衡、阴阳调和的,这是反证!正是通过认识异常生命来逆推认识正常生命。如果中医不严谨,就会出现很多非常悲凉的事情。我们不培养中医队伍的义和团,这是愚昧,愚昧想战胜科学,那是不可能的。中医正是要解决老百姓的病痛,只有解决了老百姓的病痛,才会有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否则老百姓要你干什么?要你算命?要你蒙人啊?还能不认识疾病啊?《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认识疾病。认识疾病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在症状鉴别诊断学总论里面讲了,西医的化验、影像检查结果都是现象,是特殊条件反应的现象无非它们是借助于工具,借助于一定手段,条件比较集中的一种现象而已。自然科学除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第二个办法,没有第二条路。

通过疾病表现看本质,异常现象也就是症状体征以及症状体征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症状体征变化的参与因素。张仲景是通过这样一些现象来认识疾病,认识异常的生命过程。认识之后,再针对性地用各种办法,包括中药、针灸、外治、生活调养、心里安抚等等,来把异常过程纠正到正常过程当中来,逆转到正常生命的程序中来,就这样一个道理。

那么要如何掌握现象,简单说是先要细致的观察,要收集每一个症状、体征,每一样事实,这些都是证据,继而辨别、辨析,最后要落实到辨识每一个证据的性质。我们讲的这么清楚,这不是我们的发明,这是仲景的发现,仲景的发现是正途。用我的话说,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问世,它就跟现代科学站在一个起点上,在生命观、疾病观,在疾病分类的原理、准则和方法上,却远远领先于现代医学和古代科学。我们针对现代医学公认的不治之症的癌症,讲是不治之症,很可能不成立凭什么?凭疗效。凭什么我们治得好?凭张仲景奠定的正确的认识生命、认识疾病的方法来的,所以这是正法眼。

不学《伤寒论》,肯定是临床低手。从仲景以后的中医理论都来源于病理生理逆推论的生理病理。如肝主疏泄,脾升胃降都是后世奠定的,都是根据疾病逆推出来的基础理论。《内经》里的肝主风,后世医学理论大大的丰富了肝主风的内容。肝主疏泄,疏理气血,肝可以升气血到头部,布气血到四肢,肝风内动就会抽筋,肝血虚,虚风内动就会瘛瘲、震颤,这就是根据临床来的,这些具体的命题,正常的生命命题均来源于后世的临床实证!仲景站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就是因为他站在实证上。

我们的刘药师是以胆经为主的病,我推测他是胆囊炎、胆石症。经过我们治疗三四天,化验结果显示*疸消退了接近80%,仲景言:“疸以十日为期,十八日为期”,他治疗了十天,我们只治疗了三四天,我就预知他的肝功能趋于正常,为什么?因为是以胆为主,为什么讲他以胆为主?因为他病发于阳而不是发于阴。五脏六腑的概念首先是实体的概念。为什么讲张仲景的序要讲的这么细啊?我们讲的目的第一是为了补课,第二是纠偏、纠错。“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应该这样理解,人秉承世界上的物质,事物的形成及其变化的规律形成人体本有的实体,形成在实体基础上的生命功能。为什么我们讲刘师傅肝功能可能趋于正常,虽然他有潜伏的肝肾阴血虚,但是他的肝功能异常表现是由于胆囊病引发的,见病之源,胆囊的病在阳经,我治好了他阳经的病,阴经的病就会好转。因为阴经的病是受新感而引起,受阳经的风湿热而挑逗出来的把阳经的病解决了,这个源头因素解决了就会较以前安顿。用刘师傅的话讲:“姚老师,我吃了药以后,比我以前正常最好的时候还要好。”他是表扬我,鼓励我,叫我网开一面,让他工作,我讲:“你敢上班我就敢扣你的工资奖金。”我保护他,因为他累不得,一累就可复发,就容易劳复。

仲景《伤寒论》后面不是讲了劳复吗?劳复、食复,刚刚退烧后吃一餐饱饭又烧到40度。为什么会劳复食复?因为正气没有恢复,就不能跟恢复到正常的人的饮食和劳作一样。否则正气就不支,邪气又来了,弱者易动。我有这种水平,我有这种底气,我连他的宿疾都顺带清理掉,我有这种眼光,我有正法眼,哪来的?从仲景这来的!我们不但判断他有胆囊炎、胆结石,还判断了他大概什么时候发烧,什么时候退烧,什么时候退*。我们还可判断,随着这种现状,*虽然没有退清,肝功能却可以基本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这样预测,见病知源,他的厥阴病的来源是阳经。

中医的肝胆首先就是肝脏和胆囊,跟西医解剖一模一样,所以他的胆囊一好,肝脏就会好。有人讲:中医的肝不是西医的肝,中医的胆不是西医的胆。胆为中正之官,切掉了胆,这个人会不会变胆小,我们应该去追寻,胆囊切除的人是不是犹犹豫豫,没有决断,这样来看中医的理论是否正确,这个思路是对的,这样的观察目标也是对的。胆主决断是井胆囊的功能,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胆囊这个实体,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去认识它的功能。其实中医认识每个实体功能的范围比西医要广泛的多,就比如胆囊,它可能包括了围绕胆的系列的生理活性物质。当这些生理物质能照常运行,胆囊的功能就在。

五脏首先是实体,是它相关的组织和器官,其次是它系列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因为它包括这么广,就讲中医的胆不是西医的胆。中医的脏器是解剖实体,但不局限于解剖实体!所以切除了胆,如果决断不受影响,不等于否认了中医的实体概念。只是我们不能完全对应,因为在对功能的认识上会有范畴的不同,序列的不同和思路不同。

举例来说,我们最近在治疗一位NKT细胞瘤患者。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他胸中的淋巴组织会增多,咽部会溃烂,鼻腔会溃烂?中医思路很清楚,他的来源很清楚,来源于阳明胃经的湿浊火瘀*,甚至夹风,循胃经往上冲,中心性的占多数。即使检查出胃没有毛病,但也可以出现胃里面的淋巴细胞癌变,因为它发源于胃我们就用葛根芩连汤,加了人中*等其他药,人中*入胃经为主,服药后肿消了接近90%。中医讲属阳明,而不是在阳明,所以这个“属”字,仲景用的触目惊心!“转属阳明”不是“在”他有时候宁愿用这个词汇“系”,“此为系在太阴”,他却不讲在太阴,现代医学要懂“属”“系”,这是临床事实,这是张仲景的正法眼。

西医讲肝功能损害,要用保肝药,西医讲炎症,又拼命打抗菌素,他的*疸会退,但对不起,这样的治疗,十有八九会转成慢性胆囊炎,你就做不到以平为期。为什么?你对疾病不是系统的理解,而是单点线的认识。你就没有仲景的水平。用仲景在《金匮》里面讲的,“*疸之得,得之于湿。”凉液体输多了,湿邪就残留,多数变慢性胆囊炎。西医不懂湿,十六世纪前还懂湿,到了十九世纪开始,没有证伪的基础上,湿这个病因自然淘汰了。不证伪,就变得不懂。不懂,病人就受害。

如果你不知道中医的脏腑是西医的脏腑,你怎么敢诊断刘师傅胆囊炎、胆石症呢?你怎么敢预测他的肝功能趋于基本正常呢?治疗四五天肝功能就看可以正常啦?你有那个本事啊?几乎不可能。病发于阴,六日愈,我们还只治了四天。本科教材里面谈肝胆经湿热,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两个是有天大的区别,一个发于阳经,一个发于阴经,这个治疗和预后有天壤之别,刘师傅是以胆为主,兼了肝,胆为阳经。学了内科不要丢掉了伤寒。《内经》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讲“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辨阴阳的前提不能忘。我们强调,如果伤寒学的不好,温病学的不好,再加上没有《内经》基础理论,以及后世各家学说的基础理论,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内伤的独立发展以东垣为宗师,而外感引起的内科杂病,伤寒、温病为基础,不懂伤寒、温病,就不会看内科病。连肝跟胆都分不清楚,读那本内科书,即使写了肝胆湿热,你也是糊涂,连阳跟阴都分不清楚,还讲你大学毕业,那是形式上毕业,学问上没有毕业,你们没有做内科医生的资格!这就是我的看法。因为你们会害人。生命面前我们毫不讲情面。求真求实,这才是基本的科学态度。肝胆不分,跟中医的脏器不是西医的脏器这个观点密切相关。所以我要破你们这种观点,破你们这种所谓的见识。

我批判过我们的研究员,西医讲要切肺,西医讲切了肺没有什么问题,不切肺会怎么样等等。听了我火就来了,西医西医,你中医学到哪里去了?中医不能做判断吗?中医不能做预后吗?中医学毕业了是在蒙人啊?自己身上得了病,一点用不上,那不是蒙别人是什么!现在我们中医在好转,而且达到了西医不可能达到的疗效。肺结核、肺阻塞、肺不张,有实质的结核性肉芽肿堵塞气管,中医没得医吗?中医没诊断吗?中医没预后吗?如果你不懂中医的脏腑的实质和西医的脏腑实体首先是吻合的,很多诊断你会有误,不要说“在”会漏掉,“系”、“属”都会漏掉。

中医必须走向现代化,否则基础理论也有缺陷。中医胆囊的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包括了肝胆管,由于中医解剖的粗略,把胆囊的功能涵盖面增广了,某种程度上肝胆管的功能更集中反应了中医所讲的胆的功能。中医的胆囊不是不等于西医的胆囊,而是把肝胆管的概念也集中在了里面,它具有泌汁的功能。西医把胆囊仅仅看成是一个调节胆汁的脏器,进食后胆囊就会收缩,会排胆汁,以便消化食物,这没错,但是胆囊的功能就这一个功能吗?恐怕值得研究。对于肝胆管的功能,西医的认识也不够深入,但是比中医了解得更清楚,所以中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像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把肝胆管纳进来,不能说因为切除了胆囊,决断功能没受影响,就说明胆囊不是西医的胆囊!在杂病里的偏头痛,如果是左侧的偏头痛,尤其是抽痛、跳痛,姚国美经常用的一种药就是蛇胆陈皮散,效果很灵。就是以胆治胆,你会很奇怪,为什么胆经的风会出现左侧少阳经循行的部位跳动。其实,生命的奥秘还很多。

我再举一个例,带状疱疹,长在肝胆循行部位教科书上的治疗是用龙胆泻肝汤,那我问,肝脏的湿热里证表现在哪里?便溏、*疸、小便不利都没有。明明是一个表皮痛,却用里证药,连皮肤病是表证都不懂!银屑病红彤彤就用犀角地*汤啊?让你治疗一个皮肤的营分表证,你却用最深层次的凉血化瘀药,凉血散血方?皮肤在人体之表啊!我们是走卫分、营分透湿热、祛营瘀来治疗。皮肤不是西医的皮肤,那是什么?是最表的病,还不用表药?表里是大纲!所以不能讲牛皮癣、银屑病、皮肌炎等这些皮肤病是不治之症,理论上错了!

脉系于心,曾经我们看过一个心肌内膜炎的病人,主治医生用青霉素加盐给病人点滴,烧退了,好了很多。我一摸脉,脉象还有点滑,心想难道中医要走痰热治吗?他出院后仅仅三个小时又发高烧了,出现右手非常痛,我一摸右手的脉,竟然没有脉!吓我一跳,怎么会没有脉,再摸左手脉,浮弦滑数,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右手臂好痛,我把他袖子一撸,发现右手前臂有一个跟花生米一样大的结节皮肤微微有点红,轻轻一压就痛的要死!我明白了,当时诊断他心肌内膜炎,到了出院那天心肌内膜炎形成了炎性栓子,它脱落随着动脉窜到了手臂,形成了动脉炎性栓塞,堵住了桡动脉,所以脉不到了!按上去痛,里面动脉的粘膜发炎,肌层也有点炎症,甚至影响了浆膜层,皮肤才会微微红。在短短的半小时,我看到整条脉管都有点红。

中医诊断脉痹,中医讲不在心,心主血脉,脉系于心,属心之表,用四妙勇安汤,加桑枝、僵蚕、赤芍、红花,服用了三剂药,四妙勇安汤治风湿热痹,痹于经脉,包括血脉。《伤寒论》六经表证辩治当然桑枝、忍冬藤也用得很重,不用金银花,用忍冬藤通心之表。那个时候就不讲心肌内膜炎了,他可能心肌内膜炎好得差不多了,才会栓子脱落。生理上有归属,病理上能无归属吗?病理上有归属,诊断上就没归属吗?心经表证,我们治疗比西医快得多。临床上看到皮肤病初起要小心,不要动辄诊断用入里的药,里证确实也会显现于体表,比如血热证也可以出现皮肤的斑疹,但皮肤病初起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里症的时候,要懂得用发表药。学医学的这么糊涂,连五脏六腑必须系统地认识,它们有表有里都不懂,不得不说这是我们中医教学的大问题。

毕业的学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坐在那里捡残羹剩饭,西医不要看的给你看。我们要纠正,基础一错,你这辈子犯得错误将会更多。“本源一错,万律皆失”。我希望大家成才途径比较顺,而且真能成为一个苍生大医,学问做的扎实,在这里希望学问做的相对大,做的正,做的系统,比较全面。而且这个学问能够贯穿到指导临床上去。我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我尽我的心,我尽我的责。你们也要尽心,师傅领进门,造化在个人。

四、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伤寒论》序言中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要注意“变化难极”四个字。前段是谈生理,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段是从生理谈人体。“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生理。通过“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来沟通疾病,否则他后面不会全都举医生治病的例子。

年12月份《伤寒论》的证侯分类学截稿,我写到最后发现,怎么伤寒一下子就转变成了阳明的白虎汤证的热性病呢?我是这样措辞的,“这个时候热邪置换了寒邪,我们把它视作一种变化。”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心惊肉跳热邪置换了寒邪?它本来是伤寒,“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就转为不恶寒但恶热,寒邪变成了热邪吗?怎么叫做可以视为种变化?我突然发觉我的问题不小,我的理论不通。我再重读《伤寒论》序言,读到这句话“变化难及”,仅仅思考了两到三分钟,暗暗窃喜,因为我好像想通了,想通了什么?就是这句话:“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然后我长舒一口气,感叹道:“这书真难读啊!你们读《伤寒论》,要逐字逐句分析。分成一个一个的症,批病因病机病所,这样才便于教学,便于理解,便于传承,这样才便于操作。

姚荷生老先生的意思很简单,疾病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它的变化,变得让你无法讲完,无法讲清楚。我不是讲了,《伤寒论》记载的大承气汤有什么临床表现?有腹痛,有的是腹胀满、大实痛,有的就只是腹痛,有的是绕脐痛。便秘,有的是不大便,有的是大便难,意思是解得出,但是很困难。有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候解起来容易点,有时候解起来难一点。还有热结旁流的下利纯清,这是泄水。大承气汤一定有便秘吗?这不是天经地义,老师这样讲,书上也这样讲,众口一词,是这样吗?第一,你没有临床;第二,你临床没有留下病案;第三,你没有温习你的病案,第四,你没有把你的病案罗列出来,统统重新复习一遍,整理一遍,得出结论。仲景做学问他病案统统留下来,客观的记载,大便就有这么多种,腹痛也各有不同。

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样的病因,伤寒传到不同的人体,传到的经不同,杂合的病因不一样,症状、体征就不一样。哪怕是一个外感伤寒,首先中太阳跟中阳明、中太阴、中少阳的临床现症就会不一样,中太阴就可以腹满而痛,下利;中少阴可以脉沉、反发热;中阳明可以始虽恶寒,二日自止;中少阳化火可以目赤、耳鸣、心中烦。同是感受外寒,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小孩的表现会不一样。

同源可以异流。伤寒病是指感受外寒起的病。但它只是初始病因相同一同源,但由于外寒干扰侵犯的经不同,形成疾病的性质和显现的症状、体征就会不一样,而形成病因病机性质不同的病证,这就是同源异流。疾病随着体质走,有的人吃了隔夜饭就得*疸,而有的人吃了最多是食物性中*,又吐又拉。为何刘师傅吃了后却得*疸,为什么啊?因为他天天喝酒!已经形成了湿热的体质。

西医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是通过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狭窄75%就作为安支架的手术指征,低于75%以下,就暂时用内服药观察一下。诊断指标不变,诊断数值不变,只要达到了这个指标,除外手术禁忌症,不管男女老少、种族,不管病情有多重,就给你安装支架。这是西医的基本做法,这是西医追求的几乎是终极目标。用不变的指标来衡量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用一个绝对的常数,不变的量来衡量体质不同、基础条件不同的人是否生了病,生了什么病,怎么治?这样对吗?

血糖高于6.1mmol/1就异常,低于它就正常,诊断高血压病也是如此,不管原来基础值多少,它的指标是恒定的,治疗方法是不变的。我在临床上看到过,有个患者血压低于诊断数值,我摸了脉以后,很快就辨他高血压。他原来血压很低,高压到了mmHg就头昏脑胀,西医就不承认他有高血压。

我讲大承气汤连大便情况、腹痛情况都很难定下来,因为体质不同,显现的症状不同。你以为阳明腑实都是舌苔焦*而黑吗?都很厚吗?错!有的就不厚。有的甚至不*,更不黑。你以为大承气汤都会脉都沉实嘛?仲景就发现因为气结于里,大承气汤可以脉迟。迟是气机结,推不动血脉,快不起来,正好反映结,而不是说他不热,说明他的结的机理偏重,各有变化。

西医追求的是什么?所有的实验、基础研究想追求一个固定不变的病种,这个病种跟病的现症都不交叉。它出现的金指标是独特的,诊断标准是不变的,治疗方案是不变的。这可是要了命的事,至少我现在这样认为,客观事物、客体事件都是在变化的。

我们治疗的三胞胎哮喘患者,一年到头,从生下来就没有离开过药,动不动就住院。他们都是由皮肤病深入陷到了肺之里就咳嗽、哮喘。通过我们治疗,里邪慢慢透出来,身上发奶廯,流水。对于哮喘患者,一受寒就立马发作咳喘,这是由于卫分没有抗邪能力,不能和寒邪做斗争,故不会出现发热,我们要补肺卫之气,通过补气,受寒后才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恶寒、发烧,要建立这几免疫道屏障。这三兄弟后来能发烧了,这个时候我就恭喜他们的家长。

我早跟他们讲过,吃药后若咳嗽加重,复发哮喘,同时痰容易排,即使咳得厉害,这也是在好转。以后转容易发烧身上发湿疹,再以后转成可以打喷嚏、流鼻涕,都是由深出浅,是佳象。他们三胞胎都是渐渐往好的方向转,后面都治断了根,他们三个人的治疗方药并不是一样的。西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固定的过程。中医则不同,同样是哮喘,但不同的患者,来路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的综合性质就会不同,治疗就会不一样。同时也不能孤立的看待哮喘和皮肤病,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世界上没有一样客观事物不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树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没有模一样的两个人,连双胞胎的体质都有差别你不可能同时间踏上同一条河流,客观事件永远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现代医学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把疾病看成一直不变的过程,这跟中医的原本认识,跟仲景的认识完全相违背,我们医学要走上现代科学,这一关必须要破。

张仲景说变化难极,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因会变,病机会进退,病所会移位。太阳表证可以演变为阳明里热证,阳证可以变阴证可以传到太阴、厥阴,甚至寒伤肾阳最后导致死亡。因为生命是一个复杂运动的过程,身体会对致病的原因产生作用,身体会试图纠正这种异常的疾病,这决定了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中医,我们要学西医科学的地方,扎实可靠的地方,但不能学错误的地方、落后的理论,固定地看待疾病就是西医的致命伤之一。

变化是无穷的,我认为变化难极应该改成变化无极。辨证论治是给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认识无穷变化的疾病,因而来处理这些疾病。变化无极不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无极的过程。这就是张仲景要写伤寒论的目的。哮喘病、中风病、湿痹证、*疸病,他不是不懂分病证,但是他更懂每一种疾病都是一个变化无极的过程,他要展示其变化,所以他是用他治的最多的伤寒病来展示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金匮要略》里面展示了同样的疾病,性质不同的人,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方。同时他还在展示,即使疾病变化无穷,但我们有办法认识这个无穷的变化过程。我们只要在观其脉证,在辨析的基础上,辨识疾病病因、病机、病所的属性,再综合思考,我们就能知犯何逆,就知道疾病的综合性质,然后就可以随着疾病的性质以及疾病变化以后的性质治之。辩证的目的之一不仅是认识疾病,而是要跟上疾病变化的过程。

第三节:论学

接下来谈一下仲景的论学,这里面有很多内容,比如“撰用《素问》《九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就是张仲景谈学习。他讲“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这也是谈学。如果不学,一个人不可能有很高的见识,也没有很大的才华,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认识不了他的研究对象。作为临床医生来讲,医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认识疾病。如果你不学习,就很难认识疾病,更难认准疾病,因而处理方法就难以正确。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别人治疗的一位肺炎患者女性,年龄60岁,入院时体温39.5℃,血象白细胞将近两万,中性比例是98%,胸片提示右肺大片阴影,当时西医的诊断是重症肺炎。医生经过辨证,考虑是肺热所致,于是用清肺的药。用了之后,不久就开始泻,一开始是药后2小时开始泄泻,后来药后十余分钟就开始泄,所泻物都是药水,入院三天体温丝毫未降,其他症状亦无缓解。医院的规定第二天再不退烧的话就必须上西药。后面这位医生请教了他的师傅,师傅听完讲解后说这是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太阴寒,阳明热需要清,然清热药太阴不受,故服之而泻利,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连,于是外用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厥穴以温太阴,内服前面的方以清阳明。当晚将近9点钟的时候把那个药敷上,大约过了1个小时,然后再喝清阳明热*的药,服后没有泻,第二天早上查房的时候,体温就降到正常,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初期诊断她的肺炎属太阴,应该有咳痰、咳喘,咳来源于肺,喘来源于肺,可以视为主要的证据之一。因为中医、西医有很大的相通性,x片可以作为参考。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仅仅是咳,讲在手太阴肺只是可能性比较大,那有没有可能属于其他脏腑?他后面就按照他的老师用理中汤加砂仁敷肚脐治泻清阳明治咳和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看法变了。开头清肺,清太阴的方法用了腹泻,后面改变了,按照老师的讲法,这是太阴兼阳明,因此他转而清阳明。那么他的咳不属太阴而属阳明。我们举得出属于阳明的咳嗽、咳喘,比如葛根芩连汤,下利,喘而汗出。但他的病例中根本没有列出这些证据,他的证据是不够的。这些文通我们都要善于思考。

临床上的病人每天都在考你,碰到一个咳喘,明明是热喘,怎么用麻杏石甘汤效果差?这是常有的事。属太阴和属阳明的鉴别各有什么证据?手太阴肺的咳喘最典型、最常见的是它有一个发病的过程,受凉、受热,有由表及里的过程,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再喉咙痒,轻度的咳嗽,慢慢发展为咳痰而喘,而且没有出现其他属于五脏六腑的主证,当然这里有一个排外的过程。还有指向性比较强的是寸脉浮旺,主要在右侧,但是两寸都可以出现。那么热喘,往往有*痰,痰比较多。

热咳要跟阳明的咳鉴别,阳明经起于鼻交上额頞,也可以出现鼻塞,流*浓鼻涕,咳嗽,咽喉痒痛,阳明经也可以通咽、食道,发展到阳明胃。阳明的热证,如果汗多、口渴明显,脉象浮大,就不能光分析到肺。单纯的阳明病可以咳喘,但多数是阳明气分的热影响了太阴肺而引起咳喘。但是中医的病所是讲癥结所在,癥结属于阳明,这个时候用葛根芩连就比单纯用麻杏石甘效果来得更好。如果脉滑数,这个时候非清阳明不可,哪怕是阳明的热影响手太阴肺,用麻杏石甘的效果都不太好。为什么?石膏可以清阳明胃,虽然有效果,但用力不专。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效果就立马增强。

此外还要和上焦焦膜的痰热、水热闭胸导致的咳喘鉴别,如西医的间质性肺炎,肺泡里面没有炎症,而间质里面有炎症,憋喘;如胸膜炎,咳逆倚息难以平卧。那么上焦的痰热或者水热引起的咳嗽如何与太阴的咳嗽相鉴别呢?第一焦膜病会出现胸闷明显,由于湿痰水饮实性之邪停留在焦膜,所以往往会持续性的闷;第二,会咳唾引痛;第三,难以平卧,尤其是水邪重的时候第四,上焦咳嗽最主要的鉴别点是千咳,而不像痰热犯肺的咳嗽有*痰,在焦膜往往咳不出痰,因为它排不出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另外当然还有肾咳、心咳、肝咳鉴别,肾水上犯可以咳喘,心气不足也可以致咳,肝乘肺可以喘。

有鉴别才有辨证诊断,所以他这个病例,到后面为何要走阳明治疗,他应该要有现症来作为鉴别。但是他没有描述。观其脉证,这点不能丢。如果不观脉证,就根据辨病施治的办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拿病人当试验品,这就很糟糕。我们要在充分的观其脉证,在找证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才能做出治疗选方的抉择。学东西要善于学习。

我们逐步再理思路下去。他之所以讲他是太阴兼阳明,我们没有看到他可靠的证据,他只看到了一点,下利,那临床上有咳、喘兼下利的就是太阴兼阳明证吗?我们学习《伤寒论》就会知道,咳喘兼下利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证候是小青龙汤,或咳或利,或腹痛,水气凌心,水气在心下,肺气不下降就咳喘,水渍入胃肠就可下利,当然小青龙汤,尤其是小孩,应该咳而呕吐见的多,咳而下利的少还有四逆散,或咳,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不止,寒伤肝阳,阳气郁而不布,水邪内生,故而也可以咳和下利并见那临床上还有其他的,难道碰到这样的情况都可以清阳明吗?所以一定要学会鉴别,一定要懂得,辨脉证不是凭想象,不能但见一症便是,这一定要学。

《素问》里面有一句话:“诊病不问其始,何病能中?”他的病的来源,发病经过,这是很重要的证据,所以我父亲讲,读伤寒论最好别读注家,最好是以经解经。有的注家讲《伤寒论》是一部误治之书,过汗、误汗、误下、误吐、误火、误灸,不是的,《伤寒论》是讲疾病之源,这个误治的过程也是一个探源也是看疾病为什么会起变化,它们是病情变化的一个干预的因素,产生的因素,是客观的事实,因而是客观的证据。如果观察疾病不全面,鉴别要点不明晰,对疾病的起病的过程、变化的过程了解得不清楚,用张仲景的讲法叫“管窥而已”,以蠡测海、以管窥天,但见一症便是,是管窥而已!

疾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善于观察,不能管窥,这就是见识。但是这个见识来源于学问,刚才我们讲的咳而下利,倘若知识库不够,就容易走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那就要学习。一定要学然后知不足,多读书,积累知识库,要博识,勤求古训,现代知识也要学,理论联系实践。

我们中医学要学什么呢?从大的层面来讲,要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布五运,人禀五常以生五藏;人禀风气以生,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这很奥妙,很复杂,人与自然,包括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用张仲景的一句话叫做“玄冥幽微”,藏的很深,很细致,很复杂,比较难理解。那么现代医学的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亚细胞分子水平,它揭示了比较深层次的机理,那如何将其揽入我们中医的系统观,如何来补充我们中医呢?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任务,学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学人与社会的关系。张仲景讲这些人孜孜汲汲为名利事务,舍本逐末。先贵后贱此谓失荣;先富后贫,此谓失精,强调精神、心理的变化,这是谈人与社会的关系。自闭障碍的特点之一是跟社会交流不了,不懂的中医,不懂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知识库没有,认识疾病也会有困难。为什么要跟大家开《藏象学说》课程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通过藏象这个核心联系起来,所以要学习这些基本的内容。

七十年代初说,将来的医学模式,要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大家就拼命研究,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走不通呢?我的分析,是因为基本上不懂身体和心理的关系。我们再三强调,小孩子哪里来的什么心理病,小孩又不想升官发财,又没有失恋,两三岁的小孩的心理病有什么来源?第五版的美国的心理学会做了纠正,讲小孩的自闭症是身体因素,身体因素来源于遗传,他是隐隐约约的讲,为什么?第一,他搞不懂身体跟心理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证据。第二,遗传因素同样没有证据,我们可以去追寻小孩的父母、外祖父母、祖父祖母,都没有心理病遗传从何而来,证据不足,所以含含糊糊的讲了。而我们中医对心身之间的问题,认识的比较深刻,身体影响心理,不过心理影响身体就比较薄弱些,喜怒忧思悲恐惊怎么影响身体?恐则气怯,喜则气缓,怒则气上,不过内容相对身体对心理的影响来说,内容少了很多。

我们治疗的一位15岁小女孩,不理人,拒人千里之外,割腕自杀,我们要通过观察来判断她的逆反是因为恐惧,还是忧郁,还是愤怒,不能只观察到她不理人就戛然而止。小柴胡汤的默默就是身体对心理的影响,身体对心理的影响,这开拓了一个大的研究领域,为世界心理学家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虽然都拒人于千里之外,有的是恐惧,有点是厌恶,厌恶是有余,恐惧是不足,虚实两途,这样的观察,学了中医没有,还去学西医的?要学人之长。一定要落实到观察,实践才能出真知。

要懂得身心的关系,你才会以平为期。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剖、生理、病理都要系统学习,病因学、病机学、药理学都要学好,金匮的脏腑先后病篇里面就谈了药理。理法方药的四统一是简称,实际上从人与自然到人与社会到解剖、生理、病理,到病因、病机、病所到诊断治疗、护理的理论要一线贯穿,要衔接的起来。诊断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理论的前提,也要有实践做依据;一个是实际技术的前提,当然也要理论、实践的依据。诊断是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它是由症状鉴别诊断学、证候鉴别诊断学和病种鉴别诊断学构成,这是技术架构,但是同样有理论。为什么但头汗出,是因为湿邪郁遏了卫阳的宣发,但热邪又上腾,逼津外泄,这就是理论,这是以观察为基础,鉴别是建立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它的实践性很强,它属于技术的范畴,但是是以理论为基础。

诊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是疾病分类学。认识世界只能一点一滴的去认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切入点和基本的方法。但是世界是复杂的,人体也是复杂的,那我怎么认识客观世界呢?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分类,分类是必经之途。各种学科要分门别类,认识疾病同样需要分类,所以张仲景《伤寒论》分了六经《金匮要略》分了杂病。

什么样的分类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呢?这个人类医学从来没有认真探讨过,西医的疾病分类抓特异性,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未免太固定,太片面的认识问题。因为它违反了疾病基本的事实。医学的问题多的很,我们大有作为,要纠它的错,纠它的偏。我们至少有两个大坐标系在心中,方法是会进步的。科学会进步,可以用的,我们老老实实用;不可以用的,我们坚决不用。那么像这样疾病分类学的落后导致了医学的落后,中医的辨证,中医的疾病分类学就更高明。我们就要学习中医的理论,系统地学习,诊断这座桥梁一定要通得过。

通过四诊分析做出的办法就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我们把辨证分解成很清晰的过程,首先全面的取证再细致的辨别、准确的辨别再辨析,辨析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的结论,也就是辨识。这四步一步都少不掉,辨识最后要过渡到综合认识,因为你辨识的很可能是单一的病因单一的病机或者单一的病所。那么病因、病所、病机综合在一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综合的趋势,这个综和的性质是什么呢?所以这还有综合分析在里面,最终才构成诊断。观察、分析、思考、判断,分析和思考里面就有鉴别。张仲景就特别强调观察,否则他怎么会在序言里面开头就讲“每览越人入虢,观齐侯之色”观其脉证,所以临床上这些都要学习。《金匮要略》以后才是讲各科临床,内外妇儿,时病杂病,他很全面,这就是他的论学。如果没有系统扎实的学问做根基,你的见识是空中楼阁,最多是拾人牙慧。

第四节:论才

见识是基于学,但是要避免见识高于学问,避免眼高手低。眼高手低会成为学习别人长处的障碍。所以我强调开卷有益,要多读书,待自知识体系框架搭稳了以后,要多拜师,多跟师。这个框架最好是半自然形成,学问做到了水到渠成,有人点拨,你就很容易看到人家的优点,当然也很容易看到人家的缺点,这样你就变得才高识妙,仲景讲“未尝不概然叹其才秀也”,因为你学问做大了。只有学问大了,见识就比较恰如其分,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就掌握得更稳妥,所以事实论才张仲景也重才,但是实际上的才还是要善于学习,要从两点学习:第一,要从实践观察和动手中学习;第二,要善读书,要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判断问题,尤其是要学习经典。

能力才华有很多内容,但是集中的是观察、思考总结能力。这里当然可以分很多,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甚至综合思考的能力、系统总结的能力,还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知常达变的能力,提要和简化的能力,最后才会形成发现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我现在最差的就是简化的能力,方子一开十来样,老先生一般是七到九样药。

第五节:论德识学才的关系

没有很高的道德,就没有很纯正的见识,就没有很高远的见识,因为你很自私狭隘,就会满足自己,站不高,胸怀不大,也就不会去学习,学无止境,你达到一定的地步,你就不会继续再学了。这个教训,我们几十年的职业生看的太多了,学到四五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多得很,他不能保存一份纯正的心。我讲每一个科学家的第素质是颗执着的童心,有好奇心,带有理性,还能坚持一辈子。作为医生就应该具备善心仁心。

正确的见识决定了你的正确的学习方向和途径那就决定了你会少走弯路,你的学问就可以做的很大,所以见识有时候会成为学问的基础。学古人如何观察,学现代医学家如何观察,如何分析问题。为什么我要看现代物理学的书呢?它的思维思辨方式有时候确实会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我就要看它的合理性,这种思辨的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你要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能。

当然还要有身体做基础。有了才以后学习进度会加快,学习的知识就能用的更成熟,用的更对,因为才华可以帮助你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你的学问就更大,学问大才见识也更高,也更正确。那么见识高了以后可以让你达到更高的境界,道德更高,所以真正学问大的人很坦然,很坦然,他不会轻易谈放弃,也不会轻易的后悔。我们一个大学问家叫钱穆,他没有读过大学,自学成才,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坚持研究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是德和识支撑着他,他活到了96岁,道德境界高有利于身体,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做学问,这都是相关的。

德识学才互为关联,互为基础。最好左右的是自己的道德和身体,这几点在张仲景的序言里面都跃然纸上。希望我们书院的同学将来会有很高、很大的学问,有很高的道德境界,有很好的身体,学问做得长长久久。

中医在认识人体、认识疾病,乃至处理疾病上,有很多现代世界科学以及现代医学所不认识的,所以大家要学好,以便为为全人类服务。如果学的好,单纯中医就能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认为的不治之症,可以变可治之症,更何况常见病多发病了。天道酬勤,学问之道贵在坚持,贵在守恒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要勤学习,勤思考。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大家不奋发努力的学习,不去勤实践、勤思考、勤读书,不勤沟通实践和理论,不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恐怕老师用再大的力量也是多余的,不要说你们将来中途而止,现在就很难成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梅龄论伤寒论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