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临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冷风一吹,不少人的关节就犯病了:风湿、类风湿、老寒腿……有时候比天气预报还准!
很多人以为多穿点、泡泡脚就能解决问题,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稍有不慎,延误了治疗时机,就可能缩短骨关节的寿命。
以类风湿为例,据我国首个全国范围多中心、前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直报项目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群体庞大,但只有不到44%的患者会进行比较规范的治疗,病情缓解率仅有17.7%。
秋冬换季过程中,受寒冷天气刺激,很多骨关节疾病隐患一一暴露,哪些症状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呢?
1秋冬3大关节病高发
千万别忽视
案例
厦门65岁的郑阿姨最开始出现关节不适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只是寻找一些偏方来缓解,却并无效果。3年之后,她的双手已经呈天鹅颈样改变,
完全无法抓握,必须依靠家人照顾。经医生诊断,她患上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此可见,遇到不明原因的关节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诊疗。特别是秋冬高发的风湿、类风湿、老寒腿,大家要善于分辨相应的症状,提高警惕。
1风湿性关节炎:发热、关节酸痛
风湿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受到天气的影响相对更大。发作时常常引起全身大关节的对称性、游走性酸痛,比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并伴随有红、肿、热的炎症表现。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分析,风湿性关节炎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发病时可能引起全身的炎性反应,出现脉搏加快、多汗、体温异常升高、周身疲乏、食欲缺乏、烦躁等状况。
通常急性炎症症状会在持续2~4周后消退,容易反复发作,但不会遗留关节变形。
一定要注意保暖防风,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发作时需接受药物抗菌治疗。此外,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等也是诱发风湿的因素之一,需要预防。
2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晨起僵硬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常常引起超过5处的小关节肿胀、疼痛和变形,比如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每日晨起后容易关节僵硬超过30分钟,病情越重晨僵持续时间越长。
约30%~7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有慢性疾病性贫血,病情越严重则贫血程度也可能越严重,常规血检即可查出红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会形成类风湿结节,也就是关节处的肉芽肿,患病时间越长越容易造成畸形,比如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仰趾畸形、外翻畸形、弯曲呈锤状趾以及足外翻畸形等。
平时应尽可能多锻炼关节,发作时则要少活动,尽快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畸形严重时应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3退行性骨关节炎:休息痛、萎缩
退行性骨关节炎其实就是老寒腿,属于骨骼老化的退行性病变,它会引起肉眼可见的关节肿胀、压痛、周围组织水肿等,常常在休息后出现疼痛,稍微活动即可缓解,但活动过度又会加剧疼痛。
退行性骨关节病除了有晨僵以外,平时只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就可能引发关节僵硬,活动时还会产生摩擦感或“咔嗒”声。
在病情非常严重时,可能出现以萎缩为主的关节变形,同时还伴随有明显的肌肉萎缩现象。
骨质疏松症是一大诱因,因此40岁以后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及早预防。
2保暖就能防病吗?
少犯6个错误
保养关节需要长期坚持好的生活习惯,但有不少人在养身时常陷入一些误区,得不偿失。
1错误一:只重视了保暖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骨关节疾病是天冷受凉造成的,只要做好保暖工作,就不会患病,这其实并不准确。
骨关节疾病形成原因往往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细菌和病毒感染、激素分泌、免疫水平变化、肥胖、年纪增长、职业或生活习惯等都有关,寒冷只是不利因素之一。
因此在重视保暖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开其他致病因素。
2错误二:忽视骨质健康检查
很多人的常规体检项目里并没有骨骼健康相关的项目,只要骨关节没有不适感,就不会主动去检查,这也是错误的做法。
人们的骨骼质量在30~40岁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开始走下坡路。很多骨关节疾病就始发于这一阶段,如果忽视了检查,很可能错过最佳的预防时期。
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MRI检查、关节超声等检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