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觅健社区,有觅友发帖询问关于肺癌术后复查结果:“右肺腺癌早期,术后增强CT显示左肺尖有小结节,属于远处转移吗?”
图片来源:觅健术后查出肺部小结节,就一定是肺癌复发转移么?
不一定!
首先我们先不必惊慌,先来了解术后出现的“结节”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小结节?
“结节”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医学影像学上的专业名词。所谓肺部小结节,即单一、边界清楚、直径小于或等于30mm,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病变。临床上是这样定义的:
1.肺内生长类圆形、边界清楚、直径>30mm的病灶称为肿块;
2.直径<30mm的软组织病灶称为肺结节;
3.而<20mm的结节称为小结节,<5mm的结节为微小结节。
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结节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一定相关性,通常>30mm的病灶多为恶性,而更微小的结节,良性的可能性更大。根据结节密度的不同,可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三种。
肺部小结节就是癌症吗?
不一定!
从病理诊断角度及经验来说,造成肺小结节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1、肺癌。往往是早期肺腺癌,这是一个谱系,从贴壁型生长的原位腺癌,发展到微浸润性腺癌,最终成为浸润性腺癌,也就是癌症。
2、肺良性肿瘤。常见的有错构瘤、硬化性肺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腺瘤等。
3、肺部炎性疾病。如炎症修复的纤维组织增生,也就是疤痕,还有结核杆菌感染包裹的结核球、曲霉菌球、隐球菌病、扩张支气管,甚至是肺内小淋巴结等。
还有,一些免疫性疾病,如肉芽肿血管炎也可以形成小结节,还有结节病也以小结节形式存在。由以上可知,其实肺小结节出现的原因还有很多种,一般真正是肺癌的往往是少数情况,因此检查出肺小结节的人也不必太过惊慌,但需要注意的是,恶性肿瘤往往是由良性发展而来的,因此也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而如果确诊了肺癌,在手术后再次发现小结节,又是怎么回事?
肺癌术后检查出了小结节是复发转移吗?
看两点。
一看“颜值”——根据结节的外观鉴别结节的良恶性。良性结节密度一致、边缘清晰光滑,可表述为“表面钙化、空洞、卫星灶”等;而恶性结节,其病灶有“密度不均、边缘模糊,有分叶且不规则,有毛刺改变(毛玻璃样)胸膜皱缩征”等表述方法。
二看“发展”——我们要与术前的病理片进行动态对比,判断该结节是新增生的还是手术前就已经存在了,形态是否变化等等。
如果结节是术前已经存在,并且术后病理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的良性结节,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专业意见;如果是新增的恶性结节,可以遵照医生的建议,根据肺部结节的不同位置采取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定性。对高度怀疑恶性肺结节患者,如果只是单个病灶复发转移,而不是全面扩散转移,再次手术切除也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对于肺癌患者,术后检查发现小结节的情况时有发生。虽说降低术后风险的最有效方式是依赖于初次治疗的效果,但是肺癌患者术后仍旧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肺癌术后转移复发风险。
如何预防肺癌术后转移复发?
1、严格遵照医嘱,定期按时复查
由于肺癌至今尚无复发和转移的可靠、早期预报信号,因而为及早发现复发或转移,需要对病情进行密切监测和随访。一般来讲,术后第一年,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一次,循环复查持续。
2、生物标记物检测
预测复发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化、血管浸润、淋巴渗透和胸膜浸润)、肿瘤TNM分期、基因分型都与预后息息相关。可以结合基因检测和免疫组化,通过生物标记物如检测癌胚抗(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表达水平,使用基因突变情况如检测KRAS基因状态来预测复发风险。
3、加强营养,预防感冒
对于肺癌病人,要保证营养,避免感冒,饮食上,食物的选择要丰富多样,配合水果、新鲜蔬菜。对于年纪大的病人来说,多食粥汤类食物会更好消化,同时要注重营养的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感染。无论是病毒或者细菌感染,都会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给癌细胞增殖复发可乘之机。
4、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
戒酒、戒烟,不要过度劳累,不要乱吃中药和保健品,注重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快,适当锻炼身体。术后2-3个月,可以做轻缓运动,如散步,由15分钟逐渐增加到40分钟;也可练气功、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轻柔的运动。
总之,肺癌患者术后复查发现小结节,先不要惊慌害怕,及时去咨询医生的专业建议,遵医嘱进行相关的检查或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肺癌的转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