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存在,与文字没有关系。在全世界各地,文字的创造和国家的建立都不是同步的,都是滞后于、甚至是远远滞后于国家的建立。例如高棉帝国,从约公元年到年,历时一千年,欧洲快要开启大航海了。他曾经几度强大,囊括中南半岛的大部分,人口众多,其都城吴哥窟十分壮观。而且,他离中国很近,很容易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他始终没有文字。
与青铜器也没有关系。有铜矿的地方,才会有青铜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铜矿,难道就不能建立国家吗?国家区别于部落的特征是,有大量的人口、复杂的社会、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部门。这个特征落实到实物,就是大型的城市和宫殿(国王和官员办公的场所)。
要证明夏朝存在,很简单,只需两个步骤:
1)从史书找到,夏朝的都城在哪里。
2)在这个地方寻找,有没有一个带有宫殿的、原始王朝的都城。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为了简明,便于普通人阅读,我不引用古文了。
许多史书记录,夏朝大禹建的第一个都城位于阳城。阳城不是现在山西的阳城县。史书最早记录的阳城,是春秋郑国的一个城邑,后来被韩国夺取,秦朝设立了颍川郡阳城县,位于河南郑州的登封市。此地出土的战国陶器,刻有“阳城仓器”,所以可以确定地点。今人考古,发现了登封市告成镇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命名为王城岗遗址。其中有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大城的面积达万平方米,有宫殿,其建筑、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特色,都表明他是一个原始王朝的都城。由此可以断定:这座大城就是夏朝的第一个都城,夏朝已经找到了。但奇怪的是,史学界却一直没有宣布。为什么?
仔细查看王城岗遗址的信息,还有一个怪事。《百度百科·王城岗遗址》公布了王城岗小城的最新碳14测年数据“为公元前年”,推测大城比小城堡更迟,可能就是夏朝都城。奇怪在这里,你既然能测小城的年代,为何不测大城的年代,把你的推测变为落实呢?两个怪事合起来思考,很有可能是这样:史学界已经测过了大城的年代,但不是中国史学推算的夏朝建立年代“约公元前年”,是更迟,差得较大,无法自圆其说,不够悠久,有损光辉形象,所以不敢说出来。
这个大古城的地址符合史书,但年代不符合,怎么解释?
其实很好解释:中国史学推算的夏朝建立年代,是错误的。
参见《百度百科·夏商周年表》: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朝,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共传14代,平均1代人是33.6岁。
商朝,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共传17代,平均1代人是32.6岁。
西周是公元前建立,到公元前年的共和元年(此后,中国历史有确切的纪年,而且有大量文物印证,不用怀疑),共传9代,平均1代人是22.8岁。
明显太长啦。现代人的岁数大大延长,晚婚晚育,平均1代人都不会达到夏商那么长。
我们再对比其他朝代:
汉朝,公元前年~公元9年,共传11代,平均1代人是19.1岁。
唐朝,公元年~公元年,共传14代,平均1代人是20.6岁。
明朝,公元年~公元年,共传12代,平均1代人是23岁。
很明显,越古老,一代人的时间就越短,那时没有人指责他们早恋、早婚。我们据此来推算,夏商周的建立年代。因为历史的演变是很复杂的,这个推算只能是大概,以每1代人的1岁作为误差范围。
西周在公元前年之前,共传9代,平均1代人是18岁,历时年,所以建立于公元前年,误差上下各9年。
商朝共传17代,平均1代人是17岁,历时年,所以建立于公元前年,累计误差上下各26年。
夏朝共传14代,平均1代人是16岁,历时年,所以建立于公元前年,累计误差上下各40年。
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不是夏朝的都城斟鄩(zhēnxún)。因为史书记录,斟鄩是在洛州巩县(现在的郑州巩义市)西南五十八里,请看地图,不是在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初期的另一个城市。一个王朝除了都城,肯定还有别的城市。但是,二里头遗址的公布信息,可以证明,并更精确地限定夏朝的建立年代。
《百度百科·二里头遗址》在一开头,“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一说前年~前年)。”分为三期,一期没有宫殿,二期才有宫殿,三期更宏大。这些信息集中勾勒出了夏朝初期的情况:生活在郑州、洛阳之间的夏人,从部落进化为一个方国,然后进化为王朝。到大禹的孙子太康时期,后羿造反,战乱把平阳、二里头等大城市毁灭了,所以夏朝在斟鄩建了一个新都。
公元前年或者年,就是二里头毁灭的时间,上推两代人(大禹和启的寿命可能比较长),就是大禹建立夏朝的时间:公元前年左右。这就是史学界不敢说的,王城岗大城的碳14测年数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